農 曆 七 月 七 日 夜 晚 , 俗 稱 「 七 夕 」, 相傳是天上的牛郎和織女一年一度天河相會的日子。
相傳七姐是王母娘娘第七位女兒,她又美麗、又擁有一雙靈巧的手,可以織出無數不同樣式的衣服。而牛郎卻是人間一個窮苦人家的孩子。他的父母早逝,跟着兄嫂過活。刻薄的嫂子唆使兄弟二人分家,自己佔據了田地和房屋, 只把一條老牛給牛郎。
但牛郎沒有氣餒,反而勤勞耕作,細心看護老牛,原來這條老牛是金牛星變的,因觸犯了天條,被貶落凡間為牛。老牛為了感謝他,讓他結識了織女。有一天,牠告訴牛郎,山下有一個湖,每天黃昏會有七個仙女到湖裏洗澡。只要牛郎偷走其中的一件衣裳,那個仙女無法返回天宮, 就會留下來作他的妻子。
於是牛郎跟著老牛的指示去做,結果仙女真的成為他的妻子,兩口子婚後男耕女織,誕下兒女,過著幸福的生活。然而仙凡有別,織女嫁給牛郎的消息令天帝大為震怒,於是派王母娘娘她抓回天庭。牛郎得知真相以後,披著有法力的牛皮,帶著孩子追上天庭尋妻。
當牛郎欲想帶走織女時,王母娘娘拔下頭上金簪,向天上一揮,劃出一道天河,隔開牛郎與織女,從此兩相分離。一家4口隔著天河哭喊,驚動了天帝,感動了王母娘娘,於是她特許每年七月七日,在天河上變出一道鵲橋,讓二人相聚。
七姐誕--乞巧神話傳民間
每逢七夕, 民間的婦女更有乞巧的習俗, 稱為「乞巧節」; 相傳七夕拜織女,求取一雙靈巧的手,又因這個節日的主要對象是婦女,所以也稱為「女兒節」或「少女節」。
根據<荊楚歲時記>的記載:在七夕夜,婦女用彩線穿七巧針,並且擺設香案,桌上放置瓜果,如夜裏有蜘蛛在瓜果上結網,會被認為得到織女的青睞,能夠得到靈心巧手。在七夕不僅可以乞巧、乞富、乞壽、乞子, 但只能乞求一樣, 不能貪得無厭。
香港各區七姐廟的歷史及傳說
坪洲「仙姊」廟建於1954年,據悉當年周姓的廟主有次出海,撈得一個木雕像,後來把它供奉在木屋區的涼亭,以保居民。廟宇面積約百呎,廟前有對聯「仙法陰廣大,姊恩慶綿長」。
七姐廟的神壇前, 掛有一張橫額,上面繡有「七姐大會」四個字。神殿上,有一個洗面盆。面盆上放有一條毛巾,以供七姐洗面之用。七姐神位上面的裝飾,和閨女羅帳低垂的寢室相似。據說這間小廟由居民建成,廟前有一小涼亭,神壇就在涼亭的後面,整間廟不足一百呎。廟宇雖然細小,但是香火極盛。每年七姐誕期, 很多女孩都來賀誕, 很有節日氣氛。
而一般婦女到「仙姊」廟「求子」,便一索「得男」,所以而這廟亦頗靈驗。有別於傳統七姐追求手藝進步的儀式,當地人把該廟視為求子用途。
另外在大埔十四鄉官坑村附近,有一所七聖古廟,建於清乾隆年間。相傳當地漁民在海中捕魚失收,只重複撈到7顆小石,有村民夢見七仙女,於是修建七聖古廟,供奉七聖,從此風調雨順。廟外有兩株連理樹越澗相連,人稱「七姐橋」,溪澗稱「銀河」或「七姐坑」。廟內懸有一乾隆廿七年( 一七六二年)的鐫古洪鐘,光緒及民國年間重修匾聯。每年七姐誕, 頗多善信到訪。
除此之外, 在梅窩地堂村也有一間私人佛堂附設有一座七姊妹殿, 而荃灣石梨坑金山亦有一所七聖宮。
拜祭七姐的祭品及儀式
傳統祭祀七姐和牛郎時,信衆要準備“七姐衣”、“牛郎衣”和“觀音大士衣”(民間相傳七夕牛郎織女相會時,觀音大士會現身)、七姐盆 等陳列在八仙桌上,吉時一到,便向天上的牛郎織女星誠心焚香禮拜。
祭品方面,,除了壽包生果外,亦有不少女性用品,如牙膏、洗頭水、毛巾、針線香等,及載有七份代表金銀飾物、梳子、扇子等的紙製裝飾,以供七仙姐穿戴和梳妝時使用。
而假萍婆的果實是七姐誕其中一種的祭品,所以又名七姐果。
莫迪天-廟街睇相算命人,為客人提供「算不準、不收費」的宗旨,平民式收費,為客人排疑解困!
預約電話-9143 4961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