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明節


清明在農曆的三月,相當於西曆的4月5日左右。「清明」最初指的是節氣。在冬至過後的一百零六日,也是「春分」後的第十五日,這時候萬物潔淨,空氣清新,風景明麗,花卉草木在這樣的環境中呈現出欣欣向榮的景象,所以叫做「清明」。 
 
根據《荊楚歲時記》中說:離冬至一百零五天有大風暴雨,稱這一天叫做「寒食」,要禁火三日,由於寒食節的日子與清明的日子相近,因此古人在寒食的活動,往往沿續到清明,久而久之,寒食和清明也就沒有什麼區別了,而到今天寒食節更已經被清明節所取代了。 
 
清明節的由來:
相傳在秦朝末年,漢高祖劉邦和西楚霸王項羽,大戰好幾回合後,終於取得天下。他光榮返回故鄉的時候,想要到父母親的墳墓上去祭拜,卻因為連年的戰爭,使得一座座的墳墓上長滿雜草,墓碑東倒西歪,有的斷落,有的破裂,而無法辨認碑上的文字。 
 
劉邦非常的難過,雖然部下也幫他翻遍所有的墓碑,可是直到黃昏的時候還是沒找到他父母的墳墓。最後劉邦從衣袖裡拿出一張紙,用手撕成許多小碎片,緊緊捏在手上,然後向上蒼禱告說:「爹娘在天有靈,現在風刮得這麼大,我將把這些小紙片,拋向空中,如果紙片落在一個地方,風都吹不動,就是爹娘的墳墓。」
 
說完劉邦把紙片向空中拋,果然有一片紙片落在一座墳墓上,不論風怎麼吹都吹不,劉邦跑過去仔細瞧一瞧模糊的墓碑,果然看到他父母的名字刻在上面。
 
劉邦高興得不得了,馬上請人重新整修父母親的墓,而且從此以後,每年的清明節一定到父母的墳上祭拜。後來民間的百姓,也和劉邦一樣每年的清明節都到祖先的墳墓祭拜,並且用小土塊壓幾張紙片在墳上,表示這座墳墓是有人祭掃的
 
掃墓祭祖、墓粿、潤餅:
一般清明掃墓祭祖可以分成兩種儀式:  
(一) 掛紙 
又稱「壓墓紙」,先要將生長在祖先墳墓上的野草清除,再用石頭或磚塊將墓紙壓在墳上,表示這個墳是有後嗣的,否則很容易被人誤以為是無主的孤墳,而受到破壞。墓紙分為白色、紅色、黃色的古仔紙以及五色紙(紅黃藍白黑)兩類,現在則多用五色紙,其用意是蓋厝瓦或表示子孫已祭拜過。
   
(二)培墓 
修整墓園的工作主要是清掃墓地,鏟除雜草樹根,修復損壞的部份,或重新描寫墓碑的字跡,然後準備一些牲禮、酒、蔬果、粿類、韭菜、雞蛋、魷魚、甜飯、芋、筍等為供品。

墓粿: 
墓粿是祭掃墳墓用的粿類,一般以紅龜粿、發粿及鼠麴粿為多。不過,現今人們已多用水果及鮮花替代了!
 
潤餅: 
潤餅是以麵粉做成薄皮,內包豆芽菜、紅蘿匐絲、筍絲及肉絲、豆干絲及蛋皮等,灑上花生粉及糖粉,捲成圓筒狀即可食用。
 
踏青、盪鞦韆 、插柳: 
踏青又叫春遊。清明之時正是春回大地的時候,先人的墓地多在野外,人們在掃墓之餘因利乘便,在山野間遊玩,進行拔河、蹴鞠(相當於踢足球)、鬥雞等活動,到了入黑才回家。以前婦女深閨簡出,在清明這天,卻可以和家人一起到山上掃墓踏青;可是直至今天,有些地方的傳統,還是不許婦女上墳掃墓。
 
到了現在,因為環境、習慣的改變,插柳、冷食、放風箏,玩蹴球和蕩鞦韆等習俗和活動已變得不再流行了。而踏青、植樹、掃墓還是保留。 
此外,清明時古人把柳條插在門戶上,稱為「插柳」。有祈安問福的意思。 
 
祭祖新山不過社:
按照祭祀習俗,家中若有人在(剛過去的一年)下葬,其墳墓便屬於新墳墓,又稱為「新山」,而拜祭這墳墓者曰「拜新山」或「上新墳」。這等新墳不宜在清明節去拜祭。在傳統習俗上,拜新山者,必須在「春社」之前的,這習俗稱為「新山不過社(春社)。」  
春社:
古時的中國曆法,春社是屬於一個大日子。古賢於立春後的第五個「戊日」祭祀土神,因為這一日在春天,所以名為春社。《禮記》訂之為「天子之祭」。   

「春社」通常在清明節前的十幾天,推算方法是立春後第五個「戊」日,或清明前的第二個「戊」日,再簡單一點的方法就是查看通勝,其首頁的「春牛圖」之左下方便已有「春社」的記錄。

   

「新山不過社」原因有二 : 

(一) 避免與祭祀土神的大日子相沖。

(二)傳說閻羅王「體察民情」,凡新鬼必會思念陽間的親人,所以「特許」他們的靈魂提早在「鬼門關」開之前上陽間享用親人的祭祀供養,亦讓孝子賢孫早一點追念親人。

  

 

 

莫迪天-廟街睇相算命人,為客人提供「算不準、不收費」的宗旨,平民式收費,為客人排疑解困!

 

預約電話-9143 4961


 

 

 
 
 
 
*
姓名
*
電郵
 
電話
*
內容